2022年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和理财公司全面完成整改
理财产品基本实现净值化
对“洁净起步”的银行理财来说
2.09%的平均收益率
是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这种情况下
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
理财收益进入2%时代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显示:
❐ 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
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02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198亿元。
❐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
❐2020年更是接近4%。
图源:经济日报
2022年的平均收益率是近年来的较低水平。相对应的,8800亿元的理财收益也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招商证券测算:
2022年,现金管理类、固收类、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4%、2.2%、-1.7%和-11.7%。
这也意味着,去年部分理财产品甚至跌破净值,一些人购买理财银行后不仅没有收益,反而亏损了本金。
资管新规后,很多人已知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但当亏损真实发生时,第一反应还是赎回。
《报告》显示:
2022年9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超过30万亿元,但到了去年年末,存续规模降为27.65万亿元,仅去年四季度理财规模就缩水超过2万亿元。
普益标准认为,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有两方面原因:
-
一是市场波动导致的赎回增加,去年11月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导致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乃至发生“破净”现象,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并大幅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
-
二是去年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对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和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多措并举应对市场变化
面对新的市场变化,金融机构开始积极改进产品。记者注意到,2022年12月以来,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等来估值的理财产品,以减少短期理财产品的大幅波动现象。
“虽然摊余成本法及混合法对解决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的问题有一定成效,但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能力,使投研能力更好地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相匹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
在董希淼看来,前期风险偏好极低的投资者离场之后,2023年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已经大大减轻。银行和理财公司在新的一年应认真反思与复盘,正视市场变化,进一步找准理财业务的定位。
首先,要提高对趋势的研判能力和应对能力,提升产品投研能力。要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
其次,应进一步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在加强风险评测的基础上,向不同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等级、期限的理财产品。
此外,去年部分R1、R2等级产品出现较大的净值波动,理财公司应查找原因,风险等级评定应更准确有效。
再次,要不断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用户理性对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逐步养成长期投资习惯。
冠苕咨询创始人、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钦毅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理财赎回风波的发生,也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封闭式产品发行的引导,规范业绩比较基准的使用。同时,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需要在四个方面开展,包括业绩比较基准教育、风险承受能力教育、净值波动教育和长期投资教育。
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理财规划
随着市场波动变小,以及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平缓产品收益曲线,自去年底至今年初,理财净值持续修复,银行理财规模逐步呈现筑底趋稳态势。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投资门槛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加之存款持续利率下行,理财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依然较大。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人,较年初增长了18.96%,不过,这一增速较2021年的95.31%明显回落。
中信证券研究员章立聪认为,从理财年报看,投资者偏好趋于保守,推动理财产品中低风险比例规模占比增加。同时,随着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下降,新规落地后理财产品收益优势回落,未来或与货币基金收益持平。
业内专家建议
面对不断下行的理财收益,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年龄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资金流动性安排等方面做好理财规划。
稳健型投资者追求收益稳定,就应该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理性面对短期市场波动;
进取型投资者不妨通过分散部分投资到权益类产品中,谋求更高收益。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