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信证券的研报被投资者给“骂”惨了。
我们先来看看怎么回事,随便给大家列几只大白马吧(数据截至12月22日收盘):
贵州茅台——目标价3000元,现价2048元;
格力电器——目标价77元,现价35.93元;
中国平安——目标价90.81元,现价50.18元;
牧原股份——目标价145元,现价48.07元……
眼看2021年的交易时间不多了,这些白马股离中信证券给出的目标价,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也难怪投资者吐槽“被中信喊过的股就是倒霉”。
其实,大家多多少少有些被“带节奏”了,就拿贵州茅台为例,这并不是中信证券第一次发茅台的日常跟踪研报。
大家可以去查一查,从2019年初至今,中信证券对茅台关联目标价的研报共计5篇, 2019年初至今的四篇研报,从800-1500元,4次调研完全都在跟踪期内到达目标价。
这里并不是想替中信证券“洗白”,而是想告诉大家,“目标价”这东西,本来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纯属券商自娱自乐。
所以说无论准确性如何,“目标价”都不是该关注的重点,那么问题来了,券商的研报里有哪些是属于“干货”呢?
首先,研报分为“买方报告”和“卖方报告”。
所谓“买方报告”, 一般是基金、私募等用来管理自己的资金交易,也就是自用的,这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比较客观,所以全是“干货”,但你要在网上免费浏览到也几乎不可能,想买价格也是动辄数千上万元一份。
我们通常看到的券商研报,就是典型的“卖方报告”了,几乎都是免费的,所以看起来就需要过滤内容。
哪些需要关注?
三个字,“硬数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宏观环境。包括相关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宏观数据类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恰恰也是作为个人不易收集的资料。比如你研究白酒类企业,就要知道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税收政策等等,。
2、行业数据。一般来说,很多企业随行业变化的影响远大于企业自身的变化,所以要充分了解行业的窗口,是行业内的所有企业过得都不错,还是企业一枝独秀。
3、公司数据。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包括产品种类、产量、价格等数据,以及企业财务方面的数据,通过券商的研报可以省去你自己总结的时间和经历。
4、调研报告。一般就是机构对企业近况提出问题,企业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其实有时候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没有券商调研关注,这就很直接地表示这家公司没有吸引力了。
哪些问题可以忽略
一句话,所有预测性的内容都可以忽略,主要包括:
1、对增长速度的预测。
这应该是研报中,最为“拍脑袋”的数据,连企业自己本身都没办法敲胸脯保证,而且回过头来看,最不准的也是这个数据。
所以,在增速预测上,券商研报经常闹出笑话,比如今年8月,一位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在朋友圈发表了一篇有关巨星科技的研报,表示非常看好。没想却遭巨星科技董秘亲自下场“打脸”,直言“业绩预测太激进了,公司做不到啊”。
2、为了进行估值而编的所有假设性数据。这种一般就是研报要求分析师必须给个估值,所以只能假设出一些数据。
3、研报结论。这往往是投资者最爱看的部分,“目标价”就经常在这里出现,而这也是一份研报中,最没有价值的部分。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券商研报里的“黑话”吧,有些确实挺忽悠人的,
静待、有待、尚待:我觉得没戏,但是不好意思明说;
基本符合预期:之前的预测有偏差,但好在不是偏的太离谱;
大幅超预期:之前完全算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如我们之前预期:不管你有没有证据,我就是能自圆其说;
且待:我觉得可能没戏,但又怕它突然有戏了;
可期:我觉得有戏,但又怕他突然没戏了;
广阔,可观:反正很大,具体多大不知道;
下跌即是买入良机:原本以为会涨,没想到推荐之后就一直在跌,就算硬着头皮也不能打自己的脸;
强烈推荐:我真心推荐你买,不管最后涨不涨;
风险提示:说错了和我没关系。